街角社会BBS二十年,他们来到广场上澎

年5月21日晚7点,复旦大学光华楼,大二学生李卓然正专注地敲打着键盘,两个小时后,《复旦校内需要一个公共讨论平台》诞生了。

在复旦校园,公共讨论的使命曾经由“日月光华”BBS承担着。但现在,是选课秘籍和期末真题那丁点残存的优势,在吸引着新生们穿越混乱的分区和陈旧的往年话题,以“游客”的身份前来访问“日月光华”。鼎盛期,“日月光华”最高上站人数曾达到1.04万,是现在的近20倍。

年出生的“日月光华”比李卓然还大两岁,但它现在已显得过于老旧落后了,更别提当年热烈的公共讨论氛围。

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遭北约轰炸,震惊全国,引爆各大BBS的疯狂讨论,“日月光华”BBS临时开设anti_NATO(抗议北约)版块。当日下午,复旦的学生聚集在学校相辉堂内大声抗议北约。

北京的大学生们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新华社图

“当时影响太大了。”北约事件后,人民网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当时复旦大三学生周葆华第一次登陆了BBS,就是人民网的这个论坛。年6月19日,论坛更名,即著名的强国论坛。

年,周葆华研一,他的一篇期末论文被学校机房电脑的病毒吞走,他专业课“A“的不败纪录由此断送——那门课,他只得了“B+”。周葆华受了打击,下学期一开学,斥巨资买了一台组装电脑。晚上,在复旦南区的研究生宿舍,周葆华拨号上网的“猫”会发出好一阵的“吱吱呀呀”,这长达一两分钟的噪音反而让他安心——这代表“猫”正常运转,是成功连上网络的前提。

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王少磊还是安徽省阜阳市基层计生干部,他太太用东拼西凑的九千多元,给他买来了人生第一台电脑。当他拨号上网成功时,觉得就像“一个奇迹”。

时任《扬州日报》编辑的宋阳标也觉得不可思议。“以前有机会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印出来的铅字,对普通人来说是多大的光荣啊。”他感觉到,“论坛出现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普通人有表达的场所。”

当时的网民有着出奇的耐心,一边忍受着低于10K/S的网速,一边徜徉于新世界。王少磊登进《中国青年报》创办的“中青在线”BBS时,打字还是“二指禅”。在那里,他遇到了中国的第一代网络写手:马少华、李方、黄章晋(“魔鬼教官”)、陈杰人、和菜头、尔林兔(闫红)、三糊涂(端木赐香)……

年10月,王少磊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见到了论坛上神交已久的马少华。他在网上写到:马少华比自己想象中年轻,眼神中有“孩子般的纯洁和宗教式的坚定”。在马少华明德楼的办公室内喝茶时,王少磊生出一种恍惚:在中青在线初识马少华时,自己只是一个末路仓皇的文学青年。若没有互联网,有可能在人大校园里握手吗?

他意识到:“也只有在网络语境,我才可以直呼‘少华’而不担心师道尊严。”

年,中国内地第一个BBS“长城站”成立时,每天只有十几人的访问量。后一年,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启动,社会的信息流动的速度和需求疯狂上涨。孕育出的网络技术平台的发展和人们表达诉求的自主意识,这两股力量相撞,碰擦出一波火热的BBS时代。

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说:“当时感觉信息都是饥渴的,不足的,不像今天我们有的社交信息过载的问题。”

新世纪之交时,猫扑大杂烩(年),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等大型论坛陆续上限。数量庞大的网民们在各自的虚拟社区里唇枪舌剑,直至北约轰炸事件,引发中国网络舆论空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发声,BBS开启了新功能:普通人跳出私人层面琐碎的日常生活,站到了公共参与的网络广场上。

BBS是周葆华眼里的江湖,“充满了快意恩仇、家国情怀,也有观点的碰撞,刀剑交锋。”

年,人民网举行了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揭晓仪式。视觉中国图

结合当时的各种公共事件,强国论坛掀起了一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浪潮。周葆华在论坛上见识了各类人士:左派、右派、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亚文化、激进主义、犬儒主义的……他们一同思考关乎国家命运的宏大命题——“中国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腐败到底怎么解决?中国社会贫困弱势人口,怎么维护社会公平?”

《人民日报》网络版主编蒋业平曾在采访时表示:“我们创办这个论坛,赶上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

宋阳标在论坛上的ID叫“老宋”,朴实的名字总被认为是个老头。老宋是西祠胡同“我看日本”的版主,在中日关系紧张的那几年,“我看日本”激烈的讨论能冲上胡同口。

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老宋在“我看日本”起草了一份谴责小泉的抗议书,经过多人修改,在8月13日的南京晨报上全文登出。凌晨四点,南京晨报的印刷厂被查封,但报纸早一步流出,报社员工不得不去报摊上收报纸,但于事无补。

爱国主义者们会在BBS上提出各种倡议,如修复扬州万福闸遇难同胞烈士的纪念碑、修复南京航空抗日烈士公墓……成功倒逼有关部门进行作为。

年西祠胡同五周年线下聚会,浩浩汤汤来了十万多网友。老宋被评上的十大风云人物。被认为是五六十岁的老宋彼时才26岁,站在颁奖台上,一袭黑色风衣,一副黑色的墨镜,倜傥得很。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左派记者。

年,宋阳标(左三)站在西祠胡同五周年的领奖台上。供图

而在年初,曾一度成为报社采编人员黄埔军校的西祠胡同“记者的家”还只是光溜溜的一片。老宋给版主“牛吃草”留言,问能不能加入,牛吃草回复,想不到这个版还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hui365.net/bbzz/25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